社会关注的公园绿地新规——《关于加强本市公园绿地开放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今天(9月1日)起施行。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走访发现,上海部分公园绿地已在帐篷搭设、宠物友好、公厕开放等方面有实质性的提升,增强了相应的功能和服务,让市民游客更有获得感、幸福感,但与此同时,公园管理方在成本、不文明游园行为等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打开”草坪的成本
每年春秋两季是上海公园绿地搭设帐篷的高峰期,帐篷挤占公共空间、破坏草坪、绳线绊人伤人等问题层出不穷。
《指导意见》明确不能“因噎废食”,要求公园绿地尽量扩大帐篷区域,不得随意以安全为由,禁止搭设帐篷。同时,提出“疏堵结合”的要求,要求公园绿地事先科学核定帐篷区最大承载量,在使用高峰时段,如果临近或超出最大承载量,公园管理单位可以采取控流措施。
记者今天下午在和平公园6号门看到,一片原本封闭的景观草坪全部打开,起名“躺坪”。主入口和区域中央设立的告示牌公示了帐篷区的管理规定:双休日、节假日的8时至17时允许搭设帐篷,禁用天幕,禁用风绳、地钉固定帐篷。
由于整块帐篷区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园方还规定单个帐篷占地范围不超过5平方米,且最多只能搭设15顶帐篷。
此外,禁止烧烤烹饪等产生明火的行为、禁止携带使用音响设备、禁止乱扔垃圾等以往公园绿地常规的禁令也在该帐篷区管理规定里沿用。
“以前这块草坪的主要功能是为生态环境和景观服务,但市民游客需求强烈,因此改建后有条件地对外开放。”和平公园负责人王璇坦言,“打开”一块草坪的成本不低,其中最主要的成本是更换草坪的费用。原来的黑麦草虽然耐寒性能好、越冬时仍能绿意盎然,但不耐踩踏大财配资,更换成马尼拉等耐踩踏的草种,才能应对开放后的大客流。
此外,使用强度越高的草坪越需要高强度的养护,天最热的时候几天就要“保养”一轮。把采购、铺设草坪以及日常维护保养的各项成本算在一起,别小看一块几百平方米的草坪,一年投入几十万元是要的。
记者注意到,这片帐篷区上设置了十几张躺椅,既有适合全年龄的标准躺椅,也有设计成网兜状的儿童款。这其实是和平公园的“小心思”——园方事先征询过周边居民的意见,发现相比躺在帐篷里,更多居民其实更喜欢“轻盈”一些的“躺平”方式,比如有个铺野餐垫的地方或有张躺椅就够了。
“只考虑开辟更多地方给市民游客搭帐篷,反而是‘一刀切’。我们尊重周边居民的多元化需求。”王璇认为,还是要深入了解周边居民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提升大家想要的服务功能。
和平公园新开放的“躺坪”。 陈玺撼摄
多功能的“脆弱”
公园绿地是否应当“拥抱”宠物、对宠物友好,也是上海在不断提升公园质量的过程中争议不断的话题。
对此,《指导意见》虽未明确公园绿地“拥抱”宠物的“门槛”,但要求依据《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加强对宠物(犬)友好公园或公园宠物(犬)友好区的管理,在公园显著位置设置携犬入园游客遵守相关规定的安全文明告示。
目前,没有规定强制要求公园绿地“拥抱”宠物,因此,当面积才5000多平方米的昆山公园今天摆出“宠物(限犬猫类)友好管理规定”公示牌后,迅速引发路人热议。
“没想到这么一座历史悠久的公园会对宠物开放。”一位外滩豪景苑的居民表示这种做法很有“温度”,因为周边对宠物友好的公共区域很少,要牵着狗狗去宠物友好的今潮8弄商场需步行10分钟,还要穿过交通要道海宁路,所以公园宠物友好前大财配资,他们只能牵着狗绕着昆山公园遛弯。
不过,家住塘沽小区的一些居民有不同看法:“早上上学,一些孩子会穿过公园去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海南中学,放学后,很多孩子会在公园里玩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这座公园很小,人和宠物共享是不是有点风险?”
“周边养宠居民的需求日趋强烈,仅靠堵是不行的。”昆山公园园长张翔坦言压力不小,近期已增加“人宠重叠高峰期”,即早晨和黄昏时段的安保和保洁人员,劝导携带猫狗的游客文明游园,宠物必须全程牵引,肩高不低于45厘米的大型宠物必须佩戴嘴套,禁止宠物随地便溺,游客必须自备尿垫、拾便袋。
最近,昆山公园还在与周边社区积极沟通,充分告知居民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如果不文明的养宠行为得不到改善,园方会加大针对带宠入园的限制甚至取消宠物友好措施。
“拥抱”宠物的和平公园则采取限制区域开放的做法,仅1号门下沉式广场对犬猫限时(每天8时至20时)开放。
王璇也认为“堵是堵不住的”。他举了个很“尴尬”的例子:和平公园改造后,1号门增设了很多餐饮服务业态,加之与街区“无界”融合,吸引了很多周边居民来体验消费,但由于一开始禁止宠物入内,一些居民只能抱着猫狗进来买咖啡,“公园这样很没有包容度、温度”。
据透露,和平公园正考虑在1号门下沉式广场增设宠物美容、寄养等服务业态,提升功能的同时,公园还加强了在保洁、安保、公共安全保险等方面的投入。
王璇表示,服务功能越来越丰富的公园其实很“脆弱”,需要每一位市民游客通过坚持文明游园来呵护。否则,一次宠物随地便溺或没拉住牵引绳冲入人群,就会透支园方和其他不支持公园宠物友好的人们的善意。
和平公园只有1号门下沉式广场对犬猫限时(每天8时至20时)开放。 陈玺撼摄
园方已经准备了专门的“捡屎”工具,但还是希望游客自觉,不要践踏别人的善意,很多市民游客对宠物入园是反感的。 陈玺撼摄
园方已经准备了专门的“防咬”工具,但还是希望游客自觉,不要践踏别人的善意,很多市民游客对宠物入园是反感的。 陈玺撼摄
昆山公园门口的温馨提示,禁止宠物入内的标识被贴掉了。 陈玺撼摄
深夜凌晨不“打折扣”
截至目前,上海已有862座公园实现24小时开放,占总量的八成以上。从夜晚至清晨,它们为部分市民游客提供了锻炼和放松身心的空间,这项有温度的服务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
但随着越来越多公园延长开放或全天开放,关于公园夜间开放时段的公共服务功能相比白天“打折扣”的抱怨也越来越多。
不能因为晚上人少了就大幅降低配套服务的质量,《指导意见》明确,要保障游客如厕需求得到满足,24小时开放的公园园内至少有一座厕所24小时开放,面积较大、游客量较多的公园,要根据夜间人流分布、使用需求等因素综合评估,增设更多24小时开放厕所。现阶段不具备设置厕所条件的公园,可以在显著位置设置清晰的指示牌,引导游客到周边开放的公厕。
昆山公园内的公共厕所今天改为24小时开放,原本开放时间为每天5时至22时。多出来的7个小时,公园要增加一个保洁、一个安保两个“深夜”岗位。
虹口区现有公园及公园附近新开放的24小时公厕还有一座,位于四川北路公园。延长开放后,同样要增加一定的人力成本投入。
虹口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该区将逐步结合公园自身条件开辟更多24小时公厕,但考虑到成本问题,一些24小时公厕的深夜、凌晨时段会采取巡回保洁值守模式,“一般每15至20分钟,公厕无人值守,等到去附近其他公厕保洁的人回来,这样做是考虑到延长开放时段如厕的人比较少,而且不少公厕有技防设备,在此基础上尽量降低人力成本”。
昆山公园的24小时公厕。 陈玺撼摄
创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